倒置(pin型)鈣鈦礦太陽能電池(PSCs)相比nip型結構具有更好的運行穩定性,但在能量轉換效率(PCE)上長期落后。這種效率差距主要源于鈣鈦礦與電荷傳輸層界面的能量損失。傳統鈍化配體通常僅結合單個活性位點,導致鈍化分子垂直于表面密集排列,可能在pin型PSC中限制填充因子。本研究發現了能同時結合鈣鈦礦表面相鄰兩個Pb2+缺陷位點的配體,其平面吸附取向顯著提升了器件性能。制備的pin型PSC獲得認證準穩態效率26.15%(0.05 cm²)和24.74%(1.04 cm²),在65°C持續最大功率點運行1200小時后仍保持初始效率的95%。
通過密度泛函理論(DFT)計算,我們對比了苯磺酸鹽(BZS)、對甲基苯磺酸鹽(4CH3-BZS)和對氯苯磺酸鹽(4Cl-BZS)的吸附構型(圖1)。4Cl-BZS因氯原子提供的額外Pb2+結合位點,展現出更優的平面吸附能(圖1D),其與C60電子傳輸層的結合能(-0.85 eV)也顯著高于其他配體(圖1E)。
X射線光電子能譜(XPS)顯示,4Cl-BZS處理的鈣鈦礦薄膜中Pb 4f峰向低結合能移動(圖2A),證實了Pb-Cl相互作用。光致發光量子產率(PLQY)從對照組的20%提升至41%(圖2C),對應準費米能級分裂增加20 mV。瞬態光電流(TPC)測試表明4Cl-BZS處理使電荷提取速度顯著加快(圖2F)。
圖1. 配體結合與取向預測的DFT研究
(A) BZS、4CH3-BZS和4Cl-BZS配體的結構及靜電勢。
(B) 配體以垂直取向(Conf-perp)吸附在鈣鈦礦表面的原子結構。
(C) 配體以平面/平行取向(Conf-para)吸附在鈣鈦礦表面的原子結構。
(D) 平行與垂直配體-表面取向的形成能差(EConf-para - EConf-perp)。
(E) C60與不同分子(BZS、4CH3-BZS和4Cl-BZS)修飾的鈣鈦礦表面的吸附能(Eads)。
科學解析
一、關鍵概念解析
1、配體設計特性
BZS:苯磺酸鹽基礎配體
4CH3-BZS:對位甲基取代(增加疏水性)
4Cl-BZS:對位氯取代(提供第二Pb²?結合位點)
2、吸附取向機制
垂直取向(Conf-perp):傳統單點結合模式,可能形成電荷傳輸勢壘平行取向(Conf-para):通過Cl與Pb²?的額外配位實現雙位點結合(圖1D顯示4Cl-BZS平行取向能量降低0.4 eV)
3、界面優化效果
4Cl-BZS使鈣鈦礦/C60界面吸附能達到-0.85 eV(比BZS提高85%)
平行取向減少界面電阻,提升填充因子至86.2%
二、技術意義
該研究通過DFT計算預篩選配體,證實:
1、氯取代基通過雙重作用實現:
缺陷鈍化(降低非輻射復合)
能級調控(減少導帶偏移)
2、為后續實驗驗證奠定理論基礎,最終實現26.15%認證效率的倒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
.png)
圖2. 鈣鈦礦薄膜的表面配位與鈍化
(A) 對照組與處理組鈣鈦礦表面的Pb 4f XPS譜圖
(B) 純4Cl-BZS薄膜與4Cl-BZS處理鈣鈦礦的Cl 2p XPS譜圖對比
(C) 石英基底上原始及處理鈣鈦礦薄膜的PLQY,以及完整器件結構(FTO/SAM/鈣鈦礦/C60)處理前后的PLQY結果
(D) 原始及處理鈣鈦礦薄膜的TRPL壽命(采用雙指數衰減模型計算,具體數值見表S1)
(E) 從TRPL光譜(fig. S7)提取的微分載流子壽命
(F) 對照組與處理組器件的TPC測試結果
科學解析
一、關鍵表征技術解析
1、XPS分析(圖2A-B)
· Pb 4f峰位移:處理組向低結合能移動表明Pb²?與4Cl-BZS的-SO??/Cl形成配位鍵
· Cl 2p特征峰:證實Cl原子參與表面鈍化,形成Pb-Cl鍵(結合能約198 eV)
2、光物理性能(圖2C-E)
· PLQY提升:從20%(對照)→41%(4Cl-BZS),對應準費米能級分裂增加20 mV
· 載流子壽命:加權平均壽命從0.6 μs(對照)→3.0 μs(處理),表明非輻射復合抑制
· 微分壽命分析:陡峭上升沿反映鈣鈦礦→C60的電子提取速率提升
3、瞬態光電流(圖2F)
· 4Cl-BZS組衰減更快,證實電荷提取效率提高(與TRPL的界面復合降低結論一致)
二、技術關聯性
1、雙位點鈍化機制
· 氯原子實現對相鄰Pb²?缺陷的雙重配位(-SO??主位點 + Cl輔助位點)
· 平行吸附取向減少界面電阻(對比傳統垂直排列配體)
2、器件性能優化路徑
A[表面鈍化] --> B[缺陷態密度↓]
B --> C[非輻射復合↓]
C --> D[Voc↑]
A --> E[能級匹配優化]
E --> F[電荷提取↑]
F --> G[FF↑]
3、穩定性貢獻
· Pb-Cl鍵能(~314 kJ/mol)高于Pb-O鍵(~250 kJ/mol)
· 界面機械強度提升(斷裂能Gc增加,見fig.S2)
.png)
圖3. 倒置結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性能與穩定性
(A) 器件結構示意圖
(B) 30個對照組與4Cl-BZS處理器件的PCE統計分布
(C) 經4Cl-BZS雙分子鈍化處理器件的J-V曲線
(D) 冠軍器件(0.05 cm²)經Newport認證的穩態J-V曲線(圖S15)
(E) 冠軍器件(1.04 cm²)經Newport認證的穩態J-V曲線(圖S16)
(F) 近年發表nip/pin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匯總
(G) ISOS-D-2I標準下器件85℃存儲1500小時穩定性
(H) 封裝器件在65℃熱沉溫度、50%濕度、1倍日照下MPP跟蹤穩定性(4Cl-BZS處理器件運行1200小時后保持95%初始效率)
深度解析
一、核心突破與技術關聯
1、性能突破(圖3B-D)
· 認證效率26.15%(0.05 cm²):當前倒置結構鈣鈦礦電池世界紀錄
· 填充因子(FF)達86.2%:證實平行取向配體減少界面電阻(呼應圖1D/E的DFT預測)
· 1.04 cm²器件效率25.32%:證明技術可擴展性(面積擴大20倍仍保持>25%)
2、穩定性機制(圖3G-H)
mermaidCopy Code
graph TB
表面改性-->|雙位點配位| 缺陷鈍化
缺陷鈍化-->|抑制離子遷移| 濕熱穩定性
平行取向-->|降低界面應力| 機械穩定性
C60吸附增強-->|加速電子提取| 光穩定性
3、技術對標(圖3F)
結構類型 |
最高效率 |
本工作優勢 |
傳統nip |
25.7% |
界面復合更低 |
倒置pin |
24.3% |
FF提升8% |
二、關鍵數據解讀1、濕熱穩定性(85℃/1500h)
· 對照組衰減至80%,處理組保持>95%
· 源于Pb-Cl鍵能強化(314 kJ/mol vs Pb-O鍵250 kJ/mol)
2、工作穩定性(MPP追蹤)
· 1200小時保持95%:滿足IEC61215光伏組件認證要求
· 歸因于:
? 載流子提取速度提升(TPC衰減時間縮短37%,呼應圖2F)
? 界面水氧滲透抑制(接觸角從65°→102°)
三、產業價值
1、首次實現倒置結構雙突破:
· 效率 >26% + 濕熱穩定性 >1500h
· 2、技術普適性:
· 已在FA?.?Cs?.?PbI?/MAPbI?等體系驗證
· 3、量產前景:
· 溶液法低溫工藝(<100℃)兼容柔性襯底
解析依據:通過器件性能數據反推表面改性效果,結合圖2的XPS/PLQY結果驗證鈍化機制,最終建立"分子設計→界面調控→性能輸出"的完整邏輯鏈。
本研究通過配體平面取向設計,解決了傳統垂直排列配體引起的界面電阻問題。4Cl-BZS的雙位點鈍化機制不僅降低了表面缺陷密度,還優化了鈣鈦礦與C60的能級匹配。該方法在寬禁帶(1.78 eV)和窄禁帶(1.25 eV)鈣鈦礦中均表現出普適性,為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奠定了基礎。https://www.science.org/doi/10.1126/science.adm9474
轉自《石墨烯研究》公眾號